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专区 > 样样红

从《当图书进入战争》遥观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文化的宣扬与卫护

发表时间:2024-03-15 00:25:56 来源:样样红

  我们都知道,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一个“第二条战线”的专属名词,它是指在统治区开辟的一条思想斗争战线,与军事斗争战线遥相呼应,相辅相成,促成了蒋家王朝的寿终正寝。

  可见,思想是一种力量,并且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只有一个白痴者,才会放任思想的空白与无所作为。一个没有思想支撑的力量,注定是无力与苍白的。

  这种对思想力量的认识,我们大家可以从二战期间美军的军事行动中可见一斑。在既往的对美军参战二战的历史中,我们往往见识到的是美军最外露在表象上的战斗锋烟,却很少去涉及到战争后边的思想的支撑,我们对美军背后的思想武器远不如对他们的表面的军事力量了解得多。

  一位美国学者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二战期间的美军的精神抚慰问题。这就是《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一书告诉我们的能想象得到、更用事实来说话的更为明晰的答案。

  图书是一种思想的承载体。那么,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为什么一场战争,还必须拥有思想力量的跟进?这一点,在当年二战期间,当美国想到自己蒙受到军事条线的进攻之后,立刻想到自己面临着两条战线的作战,这也与我们解放战争期间的两条战线的作战思路是完全一样的。

  当美国准备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时候,“他们开始将战争描述为两条战线或两个维度。一位记者解释道:‘在同一时间有两场严肃的冲突:一场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直接的冲突,另一场则是在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及经济层面上的冲突。’另外的一些描述则认为战争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分别在战场和图书馆两个地方进行。不管人们使用何种术语,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即战争不仅仅在战场上进行,一个民族信奉的理想也同样受到了攻击。”(P14)。

  这一段简单的认识,一点不深奥,但永远地记住,却并不是特别容易。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信奉的理想,却遭遇到了莫名其妙的攻击。狼牙山五壮士是虚拟的,黄继光是虚拟的,雷锋是虚拟的,董存瑞是虚拟的,江姐是虚拟的,看一看,我们民族的英雄传奇,哪一个没有遭遇到形形的污蔑与攻击?即使今天我们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这个军事实力背后的精神软实力,却遭遇到了总有某一个缘由的隐形的攻击力的巨大空袭。

  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美国在二战期间发起了一场配合军事进攻的思想反击,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没事找抽,而是美国深知,要取得战场的胜利,必须跟进思想上的还击,捍卫自己的精神理想。

  当今天我们的信奉的理想日益被某些力量蚕食的时候,看一看二战期间美国人所做的对自己精神的卫护,并不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

  美军在二战中,选择了对精神理想的张扬,采用的手段就是“图书”。这是因为源自于一个简单的人类活动结果。“根据某人研究,当有选择时,大多数人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一些相对独立的活动上——写信、阅读杂志书刊、看电影或者听收音机。”(P23)人类是集体性的动物,但是人类的闲暇,我们应当承认的是,更期望的是一个独享的空间,这才使得阅读变得如此的迷人。因为阅读充分给予了人类灵魂接受与想象的自由,在战争的余暇,留下大段百无聊赖的时间,需要精神上的填充,而图书是其中的最佳选择。

  正是源自于这一原则,从美军步入二战的各个战壕,图书就紧跟着被投放到战场,成为美军士兵的精神慰藉。最初的时候,全美掀起了一场爱国捐书活动,但很快这种募集的图书不能适应战争的需求,因为募集来的图书品种杂乱,版本粗重,难以匹配军事需求,于是美国“战时图书协会”专门印装了“军供版图书”,投入美军军营,协会明确宣告:“这场战争也是图书的战争……图书便是我们的武器。”(P65)。有此认识的并非是美国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非常喜爱阅读《牛氓》,从书中获取了生活下去与战斗下去的勇气。而同样,保尔本人也成了鼓励民众勇敢面对艰难时世的一种武器。

  美国二战期间的军供版图书尺码较小,大号版能够放入士兵裤袋中,小号书则能够放入胸前的衣袋里。图书按系列编号,用字母+数字构成编号,开始时,一个系列有30本书,后扩至40本。从文体来看,最受喜爱的文体是当代小说(军供版图书中几乎20%的图书属于这一文体),其次是历史小说、神秘小说、幽默故事以及西部小说。别的类型包括冒险故事、传记、漫画、古典文学、新闻动态、奇幻小说、历史、音乐、自然、诗歌、科学、航海故事、自救、励志书、短篇小说集以及游记。(P79)

  在具体的图书的选择中,毫无疑义地,这些图书一定要能鼓舞士气,而不是相反:涣散军心。因此,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协会在审查书单时,设定了今天令我们身边那些呼叫出版自由的人大跌眼镜的框框条条,“那些触犯到美国联邦、帮助敌人或让敌人觉得舒服、与美国的民主精神相冲突、触犯任何宗教、触犯种族、触犯商业以及违反专业知识”的书,均可能不得入选。那么,看一下军供版图书的具体内容,便显得相当富有意义。书中公布了军供版图书的数字,总数在1.23亿册,加上之前募集的图书1800万册,这一数字是相当惊人的。在这些图书中,我大致归纳了一下它的具体内容:

  一是告诉士兵为何而战。实际上,即使在今天,美国在它的影视作品中,也必须用相当大的篇幅,去交代战争的意义。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中,专门设置了一个片段,表现美国大兵去救护一个遭遇到德国兵冷枪袭击的法国小女孩,通过这一个片段,来证明美军是正义之师,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对于美军的加盟,才使得电影里对血腥战争的再现充满了正能量的意义。

  在美国电视剧《兄弟连》中,如实地交待了美军曾经有过的抢杀战俘等等冷酷的行为,但电视剧专门用一集冠以“为什么而战”来揭示美军的军事暴力的价值意义,可见美国的军事影片在它的前台的充满着视觉奇观的冲击力之后,始终有一个坚定的叙述定位是阐述着美军隶属于正义的推行者。一个电影里,如果没有精神理想的灌注,那么这个电影只是一场空乏的无聊的打打杀杀游戏。在军供版图书中,列入C系列的沃尔特·李普曼所著的《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简短的美国外交关系史和战争史,挑战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并且劝说美国人认识到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这本书受到广泛称赞,评论认为它使外交政策更贴近大众,扩大了讨论的范围,从原来的狭小的知识分子群体讨论扩大到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众讨论。”(P72)。而我们注意到,一本由中国人熟悉的美国记者斯诺撰写的《人民站在我们这边》,也在军供版书中赫然在目。可以看出,军供版书中通过战争的意义与背景的交待,告诉士兵们他们为何而战,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的意义与价值,这或许是士兵能成为一名战士的最需要的心理指导。

  二是给予士兵心灵慰藉。战争的残酷与恐怖加诸在士兵心理上的压力是巨大的,这就需要给予平复他们这种心理压力的切入点,而图书为很多人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凯瑟琳·安妮·波特的短篇小说巧妙地揭露了私密的、个人深层的经验与情感,这些会让读者觉得,她了解他们的内在思想与情感。”(P103)。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的心理慰藉功能,在战争期间得到了更为切实的彰显。文学对于灵魂的抚慰,使其最恰逢其时地成为战地士兵的心灵鸡汤。

  三是传输士兵亲情温暖。“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也许是所有军供版图书中最受欢迎的。它讲述了生动活泼的童年故事,许多人都认为史密斯写的是他们的童年。”(P104)士兵身处异乡,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与人群,内心缺乏熟稔的支撑,被孤独感长久地压迫,内心世界凄苦无比,这时书中散发出的浓郁的故乡亲情,能够把士兵“送回家乡般的生活——一种他非常怀念、极其想回去的生活”(P105)。这种体验,正是人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怀旧的原因,这是因为人一旦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就会通过提取自己的往昔回忆来支撑自己适应下去的勇气,这与叶落归根的道理是相同的。人到老时,觉得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这时候,就期望回到童年,回到珍存着童年记忆的故乡去寻找温暖的依靠。所以怀旧的状态,发生在两个可能之下,一种是空间上来到异域,一种是时间上到了迟暮,这两种时空的巨变,都带来了心理慰藉的需求,由此看来,军供版图书吻合了士兵们的这种心理期待。

  《当图书进入战争》虽然讨论的是美国二战期间的图书出版中的一段特殊历史,但对于我们中国人维护自己信奉的理想并非没有启迪意义。我们对美国文化往往存在很深的偏见,总想当然地把它当成一种为自己某种阐述需要服务的类型,而通过对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文化的宣扬与卫护,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美国文化中始终有一种核心内质不容触碰,一旦有什么外来的攻击企图瓦解这种核心内容的时候,美国人是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信奉的精神与理想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当中国人不惜打官司也要卫护中国人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神圣精神、卫护邱少云的英雄壮举,也可以称得上另一种意义上的普世价值观的体现了。